我覺得如果你跟人家說自然的奧妙、美妙,也許人家會想要開始了解。比如說現在很多人在騎腳踏車,當他騎車就會發現自然是這麼漂亮,進而也會開始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對環境造成的壓力有多大。如果直接跟一個開車的說自然有多漂亮,他不可能聽得下去。
我很好奇,山形影展的觀眾和評審從影像中看到什麼?他們為什麼喜歡這部紀錄片?一對平凡的台灣父女日常生活對他們來講有何意義?
在一部觀點明確的影片中,也許我可以很快的就得到答案。然而在《三叉坑》裡,我卻像跟著兩位年輕人和導演,一起經歷了對遷村重建與對部落的老人們,從關心、熱情參與、疑惑、失望、挫折、不滿、對立,然後又大轉彎到同情、理解、尊敬…..。
當導演一現身時,「拍紀錄片能夠賺錢嗎?」、「拍紀錄片能夠成為職業或志業嗎?」諸如此類的問題此起彼落,這是觀眾對紀錄片工作者普遍的疑惑,而這確實也是現實且殘酷的問題。
日本著名的紀錄片導演土本典昭曾說:「我一直堅持一個『拍電影的外來者』的立場。即使在水俁(日本水俁病的發生地),我也從來沒有做過用自己所學會的方言來和對方靠近的事。」
座談時間:2008年11月12日20:00~21:30 主持人:林木材(影評人) 來賓:朱賢哲(導演)、賴孟秀(製片) 錄稿、整理:林木材 地點:新生一號出口紀錄片放映座談@倉庫藝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