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主觀,這樣全然投入的激動立場,讓《寶島曼波》奇異地宛如一部記錄九二一後續重建工作的通俗劇。來回各方觀點的真實辯證,精彩至極地提供了觀賞者,對問題核心更深入的邏輯性思考。《寶島曼波》雖然不是一部要賺人熱淚的劇情片,
滄海桑田,四季交迭,人死了,地平了,高樓蓋了,蟑螂蜜蜂草木依舊,總統府前的外來種大王椰子樹依舊。改變的是,蕃薯葉成了養生菜;改變的是,中華民國不再是秋海棠葉的形狀;而無法改變的是,象徵台灣島的蕃薯,原來是歐洲大航海時代的舶來品。
原鄉國族情懷與殖民鄉愁中,在意識形態與政策法律的間隙裡,《綠的海平線》卻安靜地傳遞了,台灣子弟心的底層,那澄澈而真摯的深切吶喊。恰如那道唯有出了外海,才看得見的,綠色海平線一樣……。
我很好奇,山形影展的觀眾和評審從影像中看到什麼?他們為什麼喜歡這部紀錄片?一對平凡的台灣父女日常生活對他們來講有何意義?
在一部觀點明確的影片中,也許我可以很快的就得到答案。然而在《三叉坑》裡,我卻像跟著兩位年輕人和導演,一起經歷了對遷村重建與對部落的老人們,從關心、熱情參與、疑惑、失望、挫折、不滿、對立,然後又大轉彎到同情、理解、尊敬…..。
日本著名的紀錄片導演土本典昭曾說:「我一直堅持一個『拍電影的外來者』的立場。即使在水俁(日本水俁病的發生地),我也從來沒有做過用自己所學會的方言來和對方靠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