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藤剛朝子說:「和『製作精良』與『結構均衡』的作品相比,我們更偏愛那些雖有破綻卻是只有作者本人才做得出來的,雖是原石卻能感覺到光芒的作品。……大略而言,台灣作品變得成熟,商業上穩定的、精良的製作增多,看不到富有
創作上的鬆綁和新嘗試,造就了繁花盛開的榮景,這是樹立風格的開端,也是和過去傳統紀錄片觀念的再次對話,印證了當代紀錄片的美學觀正在一點一滴醞釀著改變。
2009 年作為紀錄片回歸「正軌」的一年,是否真的該給它「常態」的評斷?過去幾年紀錄片的發展又對這一年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和變化,遂成為 2009 年台灣紀錄片最值得關注的地方。
在短短數年間,個人題材可以躍上螢幕,紀錄片突破了千萬票房,並開始引發商業剝削與否的爭議,這些可代表該年度紀錄片發展的大事件,實際上已是無法用過去的紀錄片傳統思維加以想像的。換句話說,這表示台灣紀錄片的發展已邁向舊思維無法解釋的「非常態時期」(如院線熱潮),緊接著要迎接的則是不斷挑戰舊思維的新變革與新刺激。但這並非壞事,而是一種典範遞換(paradigm shift)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