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完成時間
to

台灣紀錄片代表作小史(1966─2006)

  • 陳德齡
  • 台灣紀錄片小史

1966/《劉必稼》/陳耀圻
台灣第一部具有現代形式的紀錄片,1967年由標榜前衛觀點的《劇場》雜誌首次向台灣社會公開;礙於六十年代保守製作風氣與政治戒嚴影響,紀錄片多半淪為政令宣傳工具,本片是當時唯一處理典型小人物生活的紀錄片。導演陳耀圻尋找宛如《北方南努克》中原始現代人的身體,主角劉必稼展現十足中國莊稼漢氣息,完全符合他尋找平凡、寫實題材的靈感來源。

 
1970/《芬芳寶島》/黃春明等 
由小說家黃春明、攝影家張照堂等文化工作者合力完成,首度採十六釐米拍攝、台灣電視播映規格的紀錄片作品;十三集《芬芳寶島》系列節目嘗試現代主義製作精神,跳脫傳統新聞片專斷的配樂與簡化的旁白,經由細密的資料蒐集與分析進行深入報導,以人文關懷的角度再現台灣鄉土儀典與景致。
 
1985-1988/《百工圖》/王小棣等  
《百工圖》是導演王小棣首次嘗試紀錄片的拍攝計畫,由公共電視委製從一季十三集做到八十幾集的電視紀錄片。本系列作品受惠於1980年代發展出的攜帶式電子攝影機(ENG),錄像生產之便利帶來新的紀錄片創作形態;製作團隊帶著攝影機出外景,凝視社會底層與各行各業:女工、馬路英雄、國家公園警察等,不同於早期政治控制下對國家發展呈現的僵化形象,電視紀錄片開始觸及「人」的生活。
 
1986 /綠色小組 
1986-1990年正是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綠色小組」因機場事件發跡成為媒體注目焦點。秉持回到事件、參與運動的精神,小組成員陸續拍出《鹿港反杜邦運動》、《工人鬥陣、車拼相挺》等記錄影片,同時自製錄影帶送給支持會員、到處舉辦巡迴放映說明會,期能匯聚小眾媒體的發聲力量,以對抗國家機器嚴厲監控下,被主流輿論扭曲的改革意圖與現場事實。
 
1989/《月亮的小孩》/吳乙峰/第二屆金帶獎紀實報導類優等獎
吳乙峰1988年成立『全景映像工作室』,本片為其籌劃「人間燈火」十三集作品中其中一部,初期因長度限制無法在電視播放,即開始日後常見、為影片推廣所進行國內社區鄉里、大專院校等地的巡迴計畫。導演在本片以「我」的角色入鏡,反轉社會運動者冷峻的「觀察者」角色,為影片開創如「真實電影」自發性記錄生活的影像力量,連帶引起評論界一股熱潮,並影響九十年代台灣紀錄片逐漸發展與穩定的「民眾紀錄片」風格。
 
1991/《人民的聲音(環保篇)》/李道明/1991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本片記錄四個反公害與環保運動事件,是一部刻意選擇站在環保運動者立場的社運紀錄片,向紀錄片為求公正客觀的記錄標準,做出目的性的抵拒。相較於大多數社運紀錄片依循權威式旁白與煽情配樂,本片開始展現形式上的自省。
 
1993/《反攻歷史》/董振良 
長期關心金門歷史的在地導演董振良在八十年代末催生螢火蟲映像體,本片為其關切金門過去與發展的系列作品之一。作品透過金門人觀點、紀錄片為工具,重新詮釋台灣五○年代矢志「反攻大陸」的歷史。金門民眾站在歷史現場回憶自述,影片企圖顛覆官方「光榮戰役」的樣板宣言,找回「反攻歷史」詮釋權。
  
1997/《穿過婆家村》/胡台麗  
國內第一部在電影院做商業映演的紀錄片,也是成功藉由平實影像語言引起大眾共鳴的人類學紀錄片。以拍攝民族誌紀錄片為職志的人類學者胡台麗,帶著外省媳婦介入拍片現場的情感,記錄她的婆家村落-台中南屯「劉厝村」,影片為鄉鎮聚落面對資本主義洪流、都市開發與農村變易、保存的辯證關係做了第一手見證。
 
1998/《勞資趣味競賽:你濃我濃》/羅興階/台北電影獎非商業類最佳紀錄片
解嚴前就活躍於黨外抗爭運動記錄的羅興階,以紀錄片實踐工運理念;本片宛如勞動者團結自救的完全教育手冊,立場標誌鮮明的作者追蹤台南東洋針織廠關廠事件引爆的長期抗爭(一九九六年十月到一九九八年八月),謹守勞方觀點對應現實的殘酷,樸質的影像語言成為勞工朋友展現堅實生命的最終隱喻。
 
1998/《在山上下不來》/陳碩儀/第一屆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
從影片的創意結構看來,導演陳碩儀為避免紀錄片工作者,把記錄被拍攝對象的「熟練」成為工具性操演,將自己也放入影片中,自覺地展現攝影機表演與再現真實兩者的辯證關係,挑戰紀錄片獨立創作精神。影片描繪兩個社會邊緣年輕人生活只為上山捉動物,其中虛實摻雜真假難分的劇情發展,使得影片宛如一齣人生荒謬劇。
 
1998/《美麗少年》/陳俊志/2000年紀錄片雙年展觀眾票選獎
國內紀錄片成功結合議題操作、凝聚人氣、挑戰獨立製片錄影帶(video)上映規格,以打破戲院保守映演生態、成功邁向單週七十萬票房成績的代表作品;影片探索國內青少年複雜情慾光譜的嚴肅議題,卻以明快的影像敘事風格,建立被拍攝對象的信任與認同。導演陳俊志以紀錄片從事同志運動,本片是其「同志三部曲」系列詠嘆生命的序曲。
 
1999/公共電視台製作播映「紀錄觀點」
「紀錄觀點」節目是國內唯一專注於紀錄片製作、常態性播映的電視節目,自1999年12月起每週於公共電視頻道做例行性播出。本節目與國內近百位導演合作,完成超過一百七十件作品,其中深刻探討社會重大議題如《同床異夢:核電的十個短篇》、《島國殺人紀事1:蘇建和案》,開創紀錄片多元敘事風格如《E.T.月球學園》、《私角落》等,為發掘新生代導演不遺餘力,也是國內獨立影像工作者得以長期交流、觀摩的另類舞台。
 
1999/《我愛080》/楊力州/ 1999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亞洲電影促進協會特別獎
本片為導演另一作品《畢業紀念冊》中主角阿正入伍後的追蹤記錄,一部世紀末的軍人紀錄片。矢志以趣味敘事觀點完成一部好看的紀錄片作品,導演楊力州為社會制度與人性情感的荒謬相遇,打開攝影機完成又一次的深情注視,也為台灣年輕世代遲滯的青春做最後巡禮。
 
2000/《流離島影》/周美玲等十二位影像工作者/2001獲邀日本山形紀錄片國際影展
國內第一個標榜不讓紀錄片背負人文紀實宿命的拍攝計畫,《流離島影》集結12部記錄短片,由12位國內老、中、青三代導演出海到台灣12個離島,以拒絕預設(政治)道德義務的實踐目標、強力彰顯創作姿態完成這個實驗紀錄片拍攝計劃。其中不乏實驗之作,如黃庭輔執導《03:04》,打破連續剪輯(continuity editing)營造的空間錯覺,透過風格化的斷裂影像及重複的噪音,阻斷時間的連續性,十足體現金門島嶼的孤寂感。十二支影片風格橫跨傳統紀錄片理性敘事與前衛實驗的美學光譜,於2000年十一月台北奧斯卡戲院成功完成為期一週的放映活動。
 
2000/《銀簪子》/蕭菊貞/第37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本片特別邀請電影專業從業人員參與幕後製作,提昇紀錄片製作規模與質地;導演蕭菊貞透過自傳式旁白,辯證紀錄片工作者個人拍攝倫理在影像上的投射。本片於2001年搭配導演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另一作品《紅葉傳奇》(1999),同步於戲院展開商業映演,加上記者出身嫻熟媒體關係,進行縝密的宣傳計畫,紀錄片於是成為可操作的熱門話題。
 
2002/《春天─許金玉的故事》/曾文珍/第39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這不只是一部為還原歷史場景、為人物做傳的影片,透過許金玉女士的故事,導演曾文珍精心設計動畫、類劇情片、小劇場演出等場景,藉以擾動紀錄片「紀錄」真實的概念。作品從不同觀點與過去史實檔案對望,導演間接指出的是,影像「如何」經歷一次次模擬與扮演的操作歷程,勾勒出「所謂真實」的模樣。


2004/「全景映像季」/吳乙峰等/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優秀賞
由《生命》領軍帶頭,協同全景團隊為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長期蹲點拍攝的其他影片:《梅子的滋味》、《部落之音》等,2004年九月於全國各大城市戲院推出《全景映像季》,同時展開重建區巡迴放映計畫。尤以《生命》一片,再造國內紀錄片院線票房新紀錄,期間各類媒體爭相報導、(全景)觀眾口碑動員等人氣匯聚的驚人能量,創造難以複製的「生命」現象。
 
2004/《無米樂》/顏蘭權、莊益增/第七屆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
由公共電視出資,記錄觀點節目製作,導演顏蘭權、莊益增嘗試在初剪期間舉辦多次試映會,依據觀眾反應調整影片結構內容,最終完成一部易懂通俗、飽含天地人合一情感的農文化紀錄片。本片於2005年戲院映演期間人氣不斷上揚,累積延伸效應擴及觀光、農業政策、地方文化保存、人文通識教育等議題,其中影片官網更創下開站兩個多個月即突破十萬人次瀏覽之盛況。   
 
2004/《翻滾吧!男孩》/林育賢 
被喻為本土立志感人電影的《翻滾吧!男孩》,以國小體操隊為記錄主角,訴說著新世代小孩堅持夢想的故事。作為一位六年級的影像工作者,導演林育賢深信與市場對話是創作的第一步,明快剪接與充滿戲劇性期待的敘事,行銷並以激勵人心作為訴求,形成上班族觀眾一致推薦的特殊現象。
 
2005/《貢寮你好嗎》/崔愫欣 
本片導演崔愫欣作為一位社運工作者,重新學習影像記錄的各種功課,只為完成這部描繪貢寮人十幾年來投注反核生命的社運紀錄片。《貢寮你好嗎》為觀眾架設專屬部落格,不同於以往社運紀錄片只限於運動團體內流傳,本片貼近觀眾展現的親和力,讓觀眾與影片的對話內容一樣成為具有力量的記錄。
 

--

本文發表於2006年,原刊於《誠品好讀》第58期

筆記類別: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