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本片真實紀錄一九九二年台北神話故事KTV縱火案,死刑犯湯銘雄和受害人家屬杜花明之間,原本不共戴天之仇,卻因為杜花明一封寬恕的的信,燃起獄中死囚湯銘雄重生的希望,找到一條回家的路。本片除記錄湯銘雄在獄中的生活外,並走訪杜花明、杜母和妹妹,企圖探索這個受害者的家庭如何面對這場悲劇。
資料來源: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導演的話
「秋日的午後,我拿著《回家》的錄影帶,要寄給為我們題字的劉老師;匆匆走進文具店,買了牛皮袋就要走,老闆娘看見封面認出是湯銘雄,滿臉訝異問我:錄影帶哪裡來?我說我是導演,片子是我們拍的…,接下去長達半小時的討論,讓我無所適從。
「他為何不在犯罪之後,就跳樓自殺?」;「他有什麼資格請求饒恕?」;「沒錯啦,像杜花明這樣的人是很罕見的,她是很偉大;但是,不能要所有的人都原諒他,何況是另外那十五個受害者,連我都不能原諒他,何況是他們?
在銘雄被槍決的兩個月後,我走在回家的路上,腦中滿是老板娘忿恨的表情,穿插著第一次看到銘雄,他那張平靜安穩的臉…,我的心非常起伏。
做為一個影片創作者,對於在這麼拮据的經費之下,完成的紀錄片,卻造成這麼大的迴響,應該趕到非常榮幸,但我思想的是:到底什麼是「罪」?「罪人」應該如何被社會對待?被害人與受刑人之間除了法律的制裁、不共戴天的仇恨之外,還有什麼?對於這些問題,我並沒有答案。直到看見杜花明一家人的另類作法──「無條件的饒恕」、「無條件的接納」,這條新路改變湯銘雄;她們親如姊弟的關係,也感動了我們。讓我和朱淑瑞在沒有一毛錢的情況下,執意開拍這部紀錄片。
這些畫面不斷與老闆娘的表情,做蒙太奇式的剪接,雖然她只表達了一個觀眾的看法,但是這個觀點我並不陌生,我也曾經是和她一樣…,甚至我若是另外十五個被害者家屬之一,我也無法饒恕。只是殺人者已償命,活著的人情何以堪?」——吳秀菁
資料來源: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影展與獎項
1998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1998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 國際影片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