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完成時間
to
已完成

家在何方

導演 :
年份 :
1999

產地: 

  • 台灣
色彩 :
彩色
片長 :
56 min
  • BETACAM
  • 家庭
  • 世代
  • 青少年
  • 老年

簡介

本片為「女性家國紀錄片」之首部曲,是作者的家庭紀錄片。創作的燃點從作者親炙外公、外婆如風中之燭的生命,從外婆被送到安養院那天,作者開始拿起攝影機紀錄蝶戀情深的外公、外婆分隔兩地的生活;以及作者在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就讀,南北奔波探望外公、外婆的日子,影片追溯作者的童年記憶,發現外公、外婆的風華歲月,細膩補捉指腹為婚的外公、外婆至死不渝動人的感情。以及外公、外婆隨著舅舅從鄉村遷移至台北,最後棲身安養院的結局。面對家園的變遷,作者透過影片的創作過程追尋「家」的多重意涵,以及漂泊人生中家的失落與渴望。影片突顯家族老中青三代女性的生命脈動與矛盾之情,突顯家庭之中老人與女性照顧者的困境。家是人心靈最深層的秘密……

資料來源: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http://tidf2008.tidf.org.tw/2008/ch/programone.php?&uid=76&fcid=5

導演的話

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儘管每個家庭都不一樣,《家在何方》在各地的放映產生生很大的迴響。透過文建會所舉辦的文化紀錄片巡迴展及女性影展,這部影片在全省各地巡迴,我發現每場座談會中,不僅引發觀眾對於片中人物的感受,觀眾也會開始分享自己的家庭,例如有的觀眾談到自己當照顧者的經驗、媽媽當照顧者的情形、或是家中也有老人照顧的問題…。影片觸發許多家庭的共通經驗,讓許多人的情感得以抒發。

除此之外,一些主題影展與團體也開始使用《家在何方》成為討論的媒介。如「家庭照顧者關懷月」影展由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主辦,希望透過國家與社會的資源,讓照顧者的角色得到重視與喘息的機會,所以選擇《家在何方》成為影展的內容。

行政院農業委員委託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會辦理「建構農村聚落居民生活照護支援體系計劃」,在農村志工成長交流會中,許多婦女觀看《家在何方》之時,觸發許多個人的照顧經驗,留著眼淚分享感受。藉由影片的放映和經驗的分享,我向這些志工傳遞社區照顧工作在整體照顧體系的重要性,鼓勵他們在社區服務老人家。當初我面對外公外婆年老的處境,深感個人及家庭的不足,所以特別請教會的長輩來探望他們,台北靈糧堂長春團契的牧師和阿公阿嬤就成了我最大的支持團體,尤其我在剪接《家在何方》的時期,一個多月待在台南的學校,沒有辦法北上探望外公外婆,我陷入很大的焦慮狀態,還好教會的牧師與長輩經常去探望外公外婆,讓我能夠安心剪接影片。教會長期的探訪,在心靈上和信仰上給外公外婆許多幫助,讓他們面對生老病死有平安有盼望。老人家不只是年老體衰需要照顧,他們的心靈他們的靈魂同樣需要關切,所以一個全人的照顧必須涵蓋身心靈三方面。台北靈糧堂長春團契去安養院探望外公外婆,看到安養院眾多老人的需要,逐步將探訪的對象擴展至台北縣市十多家安養院,這是讓我非常感動的;上帝不只是愛我的外公外婆,祂愛這些孤單的老人。透過這個例子,我們看到教會的角色,也是社區志工團體所能發揮的,唯有家庭、社會、國家三者結合才能建立平衡的照顧體系。

《家在何方》在影展、學校、社區、教會及各種研習營放映,接觸到不同年齡層不同背景的人,充分發揮紀錄片的影響力。一些老師會使用這部影片成為輔助媒介,和學生討論相關主題;包括中小學、高中、大學系所(醫學系、護理系、醫學社會系、社工系、婚姻與家庭學系)、社區大學等。自1998 年首映至今,《家在何方》持續都有一些放映機會,尤其是當外公外婆分別過世之後,每當放映影片之時,我覺得外公外婆彷彿仍然活著,如同聖經說:「我們成了一台戲,演給世人和天使來觀看。」他們還繼續透過影片向世人說話,見證他們生命的苦澀與甜美。回想每次外公到安養院探望外婆,即使外婆年華老去皺紋佈滿,甚至是肢體變形、不能言語,外公都會親熱的親吻阿婆,溫柔的撫摸她,九十年前指腹為婚的婚姻,綿延至病榻旁的款款深情,我看到了世上最動人的愛情。

資料來源:麵包情人 官方部落格
http://moneyandhoney.pixnet.net/blog/post/2952048

影展與獎項

1999 金穗獎
1999 文建會地方文化紀錄影帶獎 - 傑出獎
1999 金穗獎 - 優等錄影帶
2008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2008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工作團隊

  • 導演
  • 製片
  • 攝影
  • 劇本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