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凌晨時分,康樂里的窄巷就會走出些人,她們有提水桶的洗衣婦、穿反光衣的清潔隊員、騎單車的送報生、賣饅頭蔥油餅的榮民、做生意的店家。日頭下,鬧烘烘的屋子裏,山東話與福佬話相互解釋,客家話與北京話互相照顧。從巷口望去,交錯縱橫的曬衣繩就像懸掛著萬國博覽會旗幟般,煮飯時間到了,整條彎道就如合力辦桌一樣擠滿老少,旁邊,是日本墳墓碑石砌成的柱子,墳塚則壓在洗澡盆下。 這就是1997年3月以前的十四、十五號公園。五十年來,這塊地上織就了一個充滿矛盾歷史記憶的故事。一年前,拆遷預定地上所發生的抗爭是一場對比懸殊、主題混淆的運動,一邊是受民意支持的強勢市府,一邊是無心死守的弱勢拆遷戶與苦諫不得其門的學院師生。雙方對抗過程中拋開了都市議題的論辯,充斥著意識型態的叫陣,只有周圍房地產垂涎張目等待一塊豐美綠地出現。 最終推土機還是剷平了五十年的違建聚落與集體記憶,但影像紀錄了康樂里的這些人這些事,告訴我們,這場運動像一個未癒的裂口,以及台北城市分裂的身份。
出處:http://www.ours.org.tw/support/%E5%BD%B1%E9%9F%B3%E7%B4%80%E5%BF%B5%E5%93%81/29
工作團隊
- 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