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完成時間
to
已完成

掌中舞春秋 台灣布袋戲

導演 :
年份 :
2001

產地: 

  • 台灣
色彩 :
彩色
片長 :
114 min
  • 民族
  • 民俗
  • 宗教
  • 藝術
  • 文化
  • 音樂

簡介

50年代,「金光布袋戲」盛極一時,之後電視布袋戲更掀起風潮,風靡全台,培養一個傳統布袋戲演師,基本需三年四個月習藝,熬到出師、組團者,更少之又少。因而台灣布袋戲團始終維持一定的數量,金光布袋戲在戲院上演,廣受歡迎,各門派開始大量吸收年輕徒弟、成立分團。近二十年來,又因知識菁英的參與與推動,成果豐碩。如1985年台大李鴻禧教授等人成立「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1996年「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及「李天祿布袋戲文教基金會」相繼成立;1998年「台北偶戲館籌備委員會」成立。目前其陳列展示地除上述等地外,尚包括:雲林縣立文化中心、鹿港民俗文物館、北投民俗文物館等。



資料來源:公共電視紀錄觀點
http://activity.pts.org.tw/pts/point/archive2.aspx?story_id=94

導演的話

「掌中舞春秋—台灣布袋戲」自1997年開始製作,經過資料蒐整,調查訪談,隨團跟拍,從400餘捲的拍攝帶中,篩剪出兩小時的播出帶,直到新世紀的今天,才呈現在世人面前。拍攝期間,深刻感受到何謂「小舞台,大歷史」。所謂「十指弄成百萬兵,一口道出千古事」,當一齣齣的歷史演義,透過老藝師蒼勁的嗓音娓娓道出時,那是種深博沉斂的智慧。

當老皺的手熟稔地操弄著戲偶,也才能體會「掌中弄巧」的技藝是多麼地光彩華麗。也許少了份年輕的力道,卻多了份沈穩厚實的感動。尤其當這些老藝師用極其平淡的語調,敘述在政治丕變的年代中、所遭逢的苦難時,那種雍容大度的風範,更是令人動容。

現在年輕衣代的演師反應機敏,能隨時代變遷,屢屢創新;運用現代科技,為布袋戲添增五光十色、眩目震撼的效果,開展出布袋戲嶄新的視野,老藝師對這種現象,都是抱以肯定而又期待的態度,也期許「新中有舊」的融合。我想,這是「傳統尊嚴」最謙卑的堅持吧!只是那種後場師傅演奏,配合前場師傅的口白、動作,兩相結合而能一氣呵成的臨場感,卻益發難見了.....。

名藝師李天祿老先生在我們的拍攝期間不幸仙逝,黃順仁先生在我們剪輯期間也不幸過世,他們都未能親睹這部紀錄片完成,但他們都是後世最精粹的典範。在時間的長河中,布袋戲雖然無可避免會隨時代不斷地蛻變,但是「傳統內涵」是否能轉化成新一代演師舞台上的元素?應該是他們思考以及努力的方向。我想,這也是所有老藝師最深情的期盼吧!



資料來源:公共電視紀錄觀點
http://activity.pts.org.tw/pts/point/archive2.aspx?story_id=94

工作團隊

  • 導演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