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天色漸暗,廢棄的電廠,依然落寞的矗立在南勢溪邊。黎明時分,磚石窗框點綴著早起的蟲鳴之聲,顯得蒼涼。
1895年日本治台,1900年來自日本奈良縣的植林家土倉龍次郎,在龜山建立了植林事務所,和泰雅原住民一起拓墾南勢溪右岸的山林地,培育樹苗。此時,龍次郎看中南勢溪豐富的水資源,在1903年獲准投資興建水力發電所,但家族在國外事業投資失敗,因此破產,於是龜山水力發電所的興建由台灣總督府接手完成。1907年龍次郎在龜山的事業也被迫轉手於三井合名會社,1909年土倉家族退出台灣山林的經營,回到日本。現今的新店市新烏路三段,旁側即為發電所的「水路」。一條水路連結著族群歷史發展的命脈,百年來水路所攜帶的力量,促使台灣步入現代化與科技化之列。
2004年土倉龍次郎的兒孫一行人來台參加研討會,自此展開了電廠跨國追尋之旅,發電所當年是如何興建的?現在荒廢的緣由?土倉家族的尋根究竟為何?我們不斷思索這塊曾是跨地族群共生與融合的空間場域,它所形塑的情誼與誠意濃郁的化不開…。
本片圖文著作權為夏聖禮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導演的話
主要透過「人性與誠意」的紀錄觀點,再現一個空間歷史的故事。期待經過創作、教育與傳播,喚起龜山社區認同,落實空間再造。
本片圖文著作權為夏聖禮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影展與獎項
2008 台灣地方志(音像紀錄)影展
2008 台灣地方志(音像紀錄)影展 - 優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