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
楊媽媽來自台灣台北,經歷喪子之痛,將其母愛昇華至獄中的受刑人。
鄭媽媽來自福建亭江,為獄中愛子不惜一切持續爭取上訴。
Barbara來自美國紐約,遭遇喪夫自縊之慟,儘管罹患漸凍症的身體日漸衰弱,仍然堅持到監獄裡教琴撫慰受刑人的心靈。
跨越國界與鐵幕
種族與語言
超越的愛
正在紐約大都會上演……
導演的話
一份來自監獄裡的感動 2013年我受邀至紐約參加影展並進行《麵包情人》美國巡迴映演,映演活動在美國獲得熱烈迴響,以及諸多媒體報導。其間,我也受邀至楊媽媽主持的廣播節目接受專訪。之後聽楊媽媽分享與志工團隊二十多年來關懷受刑人的故事,內心深受感動,我也因此認識楊媽媽長期關懷的三位受刑人與Barbara,也親身去監獄裡探望這些受刑人,了解到他們的處境。 台灣有許多來自福建的移民,我的爺爺來自福建漳州,過去「福建」只是掃墓時,爺爺墓碑上的兩個字,直到我在美國遇見許多來自福建的福州人,聽到他們搏命至美國的生命經歷,讓我對福州移民文化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也開啟《愛子歸來》的創作動機。 1970年代開始,福州人開始新一階段的移民潮,福州移民最後遍布五大洲的許多國家,包括北美、歐洲、日本、韓國、以及中東。在海外形成了大量新的福州人社區,包含紐約的曼哈頓華埠。90年代之前,移民美国的福州人以非法移民的比重較多; 90年代之後,美国的福州移民,合法移民的比例逐漸增加,大約占一半。然而在八零年代到九零年代偷渡的高峰期,美國政府大力掃蕩中國城幫派,一批誤入幫派的華人青年被捕入獄,並被判下極重的刑期,在監獄裡成為沒有人關心、被世人遺忘的一群人。 在美國,華人受刑人的處境相當艱難,若是隻身來到美國打拼不幸入獄,經常是長時間無人探訪。一是因為家人遠在中國的貧困鄉下,既無法取得來美VISA更無法負擔機票費用,更遑論來獄中探視,又或是家人引以為恥而遭家人遺棄在獄中,這一群受刑人缺乏來自監獄外的關心與經濟援助,在獄中屬於少數族群,既沒有發聲的力量,也是弱勢中的弱勢。楊媽媽關懷獄中受刑人的生命,深深的感動了我。希望透過這部影片將這樣一份發生在美國監獄裡的感動,帶給全世界的觀眾。 楊媽媽長期關懷的三位受刑人與Barbara,也親身去監獄裡探望這些受刑人,了解到他們的處境。 直到我在美國遇見許多來自福建的福州人,聽到他們搏命至美國的生命經歷,讓我對福州移民文化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也開啟《愛子歸來》的創作動機。 這一群受刑人缺乏來自監獄外的關心與經濟援助,在獄中屬於少數族群,既沒有發聲的力量,也是弱勢中的弱勢。楊媽媽關懷獄中受刑人的生命,深深的感動了我。希望透過這部影片將這樣一份發生在美國監獄裡的感動,帶給全世界的觀眾。